發布時間:2013-11-06
我國每年農作物收獲,秸稈的支援也比較豐富,但是我們對秸稈的利用率還是比較低的,農民缺乏有效的利用價值,使我國絕很多秸稈資源被白白焚燒或低值利用。提高對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正確引導廣大農民合理利用秸稈資源,可以為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秸稈還田是一項新的生產技術,實施秸稈還田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又可保持水土、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不僅利于土地自身生產能力的提高,而且對農民來說省時省力,方便快收快種,提高生產效率。
然而,在秸稈還田的過程中,農戶的做法卻是相差甚遠。調查中,僅有部分農戶使用秸稈還田收集一體化農機進行粉碎,但是因為成本比較高,大多數農戶的方法是就地焚燒秸稈。
秸稈焚燒是伴隨農業現代化發展而出現的現實問題,煤電代替燃料,機械化取代畜牧耕作,秸稈的燃料、飼料用途效用降低,加之大型造紙企業秸稈需求量降低,秸稈可使用效率急劇下降。特別是農業生產中,麥秸留茬太高會影響播種,或因天氣變化需要搶時搶種等問題都造成了農民集中焚燒秸稈的行為。
“霧霾”天氣,空氣污染指數達到重度級。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糧食生產大省,空氣污染現象也最為嚴重。自9月26日起,河南省內多日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其中十一期間鄭州市區的空氣質量指數在200以上,達到重度污染,河南省內的平頂山、開封、安陽等地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
目前,因為秸稈利用的技術還不夠完善,資金投入較少,市場運作力度不夠,秸稈利用的效率和經濟效益還難以顯現,很多研究表明秸稈污染的問題仍然較大。曹國良等的研究結果顯示,2000~2003年全國秸稈被露天焚燒的總量約1.36億~1.43億噸,占秸稈總產出量的23%左右。鄭有飛等人對河南省2007年夏季秸稈焚燒污染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秸稈污染物排放量空間分布受小麥種植面積影響較大,中東部多于西部,夏季秸稈焚燒集中,因而PM2.5排放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
更多內容詳見:http://www.575414.com/news/47.html